新生兒注射乙肝疫苗的部位都統一是在臀部嗎?

摘要

新生兒乙型肝炎病毒疫苗通常打在上臂三角肌,三角肌脂肪層薄、血管相對較少、肌肉比較發達,在此處打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後,更容易吸收,有助於起到較好的預防效果。

新生嬰兒乙肝疫苗接種後,新生兒可刺激免疫系統從而產生保護性抗體,保護性抗體會存在於人的體液中,當病毒出現,抗體就會起作用,清除病毒,以此達到預防乙肝感染的目的。

新生嬰兒需要接種乙肝疫苗

新生兒乙肝疫苗不能注射在臀部的原因

新生嬰兒乙肝疫苗注射一般不主張在臀部注射,通常是在腿前外側肌內接種。

  1. 1. 免疫應答率明顯偏低;
  2. 2. 臀部的脂肪組織較多,其脂肪層血液迴圈比較差,將會降低疫苗的吸收效率,也減少了吞噬細胞和病原體初原的接觸,所以影響了將處理後的抗原轉移給免疫活性細胞,會導致注射後產生的抗體滴度低而且下降速度快,會嚴重影響到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;
  3. 3. 臀部衛生情況難以控制,如果沒有多注意患者臀部衛生情況,沒有清理乾淨,從而會引發感染,影響到患者的身體健康;
  4. 4. 在臀部注射,容易將乙肝疫苗注射於臀部的脂肪層內,從而疫苗吸收比較慢,甚至於不一定能將疫苗注射入肌肉,不能誘生足夠的HBsAb, 另外抗原在脂肪中數小時或數日後可因酶的作用會產生變性。

新生兒乙肝疫苗一般不打屁股

近幾年乙肝疫苗在普種過程中,據國外調查研究臀部肌內注射疫苗與低應答率有關。所以新生嬰兒需要按照要求在特定的部位注射疫苗,使疫苗內的有效成分可以快速釋放,起到明顯的保護作用。